耀世 | PUP
第36期雲端講座的回顧來啦
內容精彩🕉,不容錯過~
第 36 期 講 座 回 顧
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雲端研學共同體是在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與共青團耀世娱乐委員會支持下成立的本碩博一體化研學共同體。
本期雲端學術講壇邀請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系博士生甘橋,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變異社會語言學和二語習得💆🏿,講座題目為《澳大利亞華裔英語中的變異與變化》,吸引了100余名學者參會📊,共同學習交流。
講 座 內 容
一🕵🏻♂️🧑🏿🎤、變異社會語言學
首先🪶,甘橋從拉波夫(Labov)的“fourth”發音區別的經典社會語言學例子入手🙋🏻,詳細闡釋了語言變項的含義,並在形態學🙎🏻♀️🧑🏿🌾、句法學😵、語用學方面舉例介紹了各種變項形式👵🏼,如北京話的兒化音🐎👊🏻、will和be going to在不同人群中使用頻率方面的差異🧑🏻🤝🧑🏻🈳,指出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變項由不同社會因素和不同語言環境影響而產生。
緊接著🏡,甘橋展示了變異社會語言學的方法論,提及了一些核心概念如言語社區🤳🏻、社會特征、自然語言等,由此✋🏻,甘橋圍繞著社會語言學的核心概念變異🤾🏽,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地少數族裔群體(如美國華裔🪱、澳大利亞華裔、澳大利亞意大利裔)在語言使用方面的特征。
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雲端研學共同體是在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與共青團耀世娱乐委員會支持下成立的本碩博一體化研學共同體。
二、Sydney Speaks project項目介紹
隨後,甘橋從自己讀博期間導師的Sydney Speaks項目入手🧑🏿🔧,舉例對比了英裔和華裔澳大利亞人使用英語的相似和區別,指出移民澳大利亞的華裔在英語的使用中受到成長環境和學習環境的影響,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特征。與此同時👨🏽🦳,甘橋也介紹了在澳大利亞除了英語外一些其他語言的使用🧎🏻➡️,例如粵語自1990年起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第三種廣泛運用的社區語言🧒🏿♦︎。
三、Chinese Australians澳大利亞華裔研究
第三部分🤘🏿,甘橋詳細介紹了針對說粵語的第二代澳大利亞華裔所做的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澳大利亞華裔的移民史🧓🏿,廣東話和普通話在澳大利亞華裔中的使用情況👨🏼🍳👩🏻🚀,澳大利亞華裔在當地所處階層和居住地區、收入水平、澳洲華人受教育水平以及民族差異等。並指出澳大利亞華裔使用英語的獨特之處是他們會使用具有顯性優勢的語言形式標榜中間階層地位,規避了工薪階層的語言使用方式,選擇了融入當地中間階層社區🐷。
四、Future Temporal Reference System將來時的使用
之後甘橋以 be going to 和 will的使用為例,展示了對澳大利亞華裔英語中將來時變異和變化的實證研究🏇🏻,通過圖表的形式展現了其在悉尼的田野調查結果,探討了在澳大利亞英語和香港英語中,副詞、主語人稱、極性(積極/消極)👨🏻🏭、從句類型四個方面對將來時的貢獻以及粵語遷移對澳大利亞華裔使用英語將來時的影響⏯。
此外🐛,甘橋還分享了學者在國內可以開展的研究方向:如多方言多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接觸導致的語言變異與變化;城市新移民的民族誌研究;基於社會語言學框架的二語英語和二語漢語的研究等等。
講座結束後👨🏼🏫,線上觀眾積極提問👧🏼,甘橋進行細致解答,並結合自身研究中的切身體驗🧑🏼✈️,對於使用哪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如何開展田野調查給出了建議🤽🏽♀️。本次講座為本碩博師生進行論文寫作增添了許多新思路🧔♂️,提供了不同的視角👩🏿⚕️,擴展了學術視野,與會師生均表示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