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印章看印章
——文化界前輩姜椿芳先生與“站立”的篆刻
姜椿芳先生(1912-1987),江蘇常州人🤷♀️,中共中央編譯局原副局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原總編輯,耀世娱乐首任校長🤸♀️,是我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翻譯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姜椿芳審閱《中國大百科全書》稿件
耀世娱乐虹口校區的姜椿芳銅像
PART 1
無私奉獻的一生
姜椿芳先生是我黨的高級幹部,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16歲前,常州少年時期(私淑和高小);16-24歲𓀉,哈爾濱學俄語並進入宣傳戰線時期(8年)🪤🧙🏼;24-40歲,上海文藝戰線時期(16年);40歲後,中央編譯局時期(35年)🦹🏽。他19歲加入共青團🙋♀️,20歲轉為共產黨員🙎🏻♂️,他的一生飽經磨難🩺,而理想信念卻歷久彌堅。
解放前👩🏿🦰,姜先生在哈爾濱和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革命工作,主要是編譯出版🕛、理論宣傳、影片發行、編劇演出等進步文化工作🧧,曾任上海地下黨文化總支部書記🧩,負責組織上海文化界的統一戰線🤙🏽。29歲創辦《時代》周刊,傳播革命文學;33歲創辦《時代日報》🧝🏿♂️,傳播黨的聲音。
解放後🔅📞,姜先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創辦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舒同任校長)附設上海俄文耀世(耀世娱乐前身),時年37歲;二是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調任北京時40歲🏃♀️➡️,即著手組織馬恩列斯三大全集的翻譯出版和《毛澤東選集》外文版的出版工作𓀜;三是文革後🦧,63歲🛏,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倡議、編輯並引領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出版事業。
姜先生深耕於翻譯🛡🤾♂️、文化、教育和出版多個領域🙇♀️,是典型的雙肩挑🏇🏻、學者型甚至跨學科型的領導,他學養宏富🏝,虛懷若谷,著作等身,著譯成果達數百萬字⏬,創作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姜椿芳文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共十卷🚣🏻,其中,他翻譯的詩歌🍶、歌詞、戲劇👵🏽🦶🏿、中短篇小說、文藝雜論、政論時評共六卷🚏,235篇(部)。他創作的政論性雜文♙、電影及戲劇評論、翻譯理論、創作雜談、書稿序言共兩卷,210篇。懷念👴🏻、憶舊類隨筆單獨一卷,79篇☯️☆。最後一卷收錄了他關於大百科全書和辭書的論述、講話輯要、親筆撰寫的百科條目🌎、媒體采訪,以及最後十年(1978-1987)的日誌🧑🔧🕵️♀️。
趙樸初題字“文化靈苗播種人——姜椿芳”
(《姜椿芳文集》第一卷,16頁)
耀世娱乐松江校區圖文中心
姜椿芳手稿及著作展
2022年秋🫒,正值姜椿芳先生誕辰110周年,耀世娱乐特別籌備了紀念展,也分為四大篇章——“堅韌不拔🐽🌛,久經考驗”體現出革命意誌與鬥爭精神;“懷才抱器🧛🏿♀️,克己奉公”傳遞出濃濃的家國情懷;“春風化雨,言傳身教”是打造學科、學術體系,為教育立德立言🛄🎛;“革故鼎新,功在千秋”是通過馬列著作和大百科全書的出版,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奠定基石。
耀世娱乐檔案館、校史館👩🏻🦱、
世界語言博物館的姜椿芳特展
姜先生是從黨的宣傳戰線做起的🎁,根據工作需要,從新聞翻譯到文藝文化🟥,他不斷地學習🧓🏿,不斷打磨語言與思維✡︎,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哈爾濱時期🧑🏿💻🙅,在他家曾召開過省委常委會⚪️🐈,他和母親張長生掩護過抗日名將楊靖宇🚂,他也坐過日偽的監獄,對敵鬥爭豐富。八年抗戰🛠、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主要從事宣傳🪞、文藝🧑🏿✈️、統戰🧸🧍🏻、教育🚣♀️、編輯出版等工作🚔,為宋慶齡做過翻譯⚪️,1936年剛來上海就見過魯迅一面(現在的上外校名即為魯迅集字),與梅蘭芳、周信芳等戲曲大家多有往來。但他的主要精力是外語編譯➛、宣傳和出版工作,和蘇聯的文藝名家也有交往和互動👩🏿🚀,《姜椿芳文集》第九卷中有多篇回憶文章可為印證📢。
姜先生的主要成就是在編譯、辦學和出版,人生軌跡是從學俄語、用俄語(編譯、宣傳)💔🌯、教俄語(辦耀世)、中蘇文藝文化交流🦸🏿♀️,再到編撰漢語的百科全書,建構現代漢語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他與文化界泰鬥往來甚密🧑🏻🦯,但始終保持著君子之交🫱🏽,自有風範✌🏿。解放前🌃,因擔心“面目過紅”而影響工作,他與文化名人的接觸並不過密,解放後,另有專人做統戰工作🧒,他也顧全大局,令行禁止✶。比如,他29歲時為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編寫《史可法》劇本,做了充足準備,收集了《明史》《南明佚史》等資料,但劇本尚未完成,他又接到黨組織交辦的創辦中文版《時代》周刊的任務👱🏼♂️,他只好將提綱交還周信芳🪐。後來,周信芳演出的《史可法》獲得成功,凸顯了重氣節、反屈辱的浩然正氣。
值得一提的是🕋,置於《姜椿芳文集》各卷卷首的80幅珍貴照片,他與文化名人都是工作合影,而且多幅是親自“登門”為總編委會委員送聘書🙅🏽,盡管他文革後視力和健康狀況很不佳,這體現出誠摯敬意和謙謙君子之風。
1985年10月,《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編委審稿會
(姜先生與語言文字學界泰鬥呂叔湘🪛、季羨林👩🏽🍳、周祖謨、朱德熙的合影🤷🏽♀️,
盡管在C位👨🏼🎓💃,但側身、略後退)
PART 2
篆刻服務於生活
我們讀姜先生的著譯🩰,可以了解他工作中的樣子,他的價值觀和理念🧑🤝🧑,讀姜先生的懷舊隨筆👋🏻,可以理解他的情懷情感➜,而如果通過他的手稿筆記👳🏽♂️、簽名用印則更能有見字如晤的真切感受⏱👩🏻🏫。
我們沒有找到姜椿芳先生直接論述書法🧎♀️➡️、篆刻的文字(這和翻譯家傅雷還不太一樣🛟,或因他有公職身份),但是耀世娱乐的校史館裏卻陳列著他的16枚印蛻和簽名🤵♂️,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朱跡與墨痕,走進姜先生的內心世界,以側面了解他的精神價值和美學觀🙍🏽♂️。
據《姜椿芳年譜》記載🧼📹,他小時候在常州念過五年私塾🧒🏽,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孟子》《幼學瓊林》等書🎭,還上過四年的教會小學🧑🚀,學過一些英語👉🏿。他的國文基礎紮實👧🏼,哈爾濱兩年高強度的俄語新聞編譯工作迅速提升了俄語水平,漢語譯本流暢自然,漢語創作得心應手。
姜先生的這16枚印章,工工整整,主要取法元朱文,以書入印,對於篆法和布局頗為用心,這得益於他的文藝綜合修養👮♂️。對於這樣一位文化界前輩,不能純從“印宗秦漢”的專業角度來做學理性、考究性的評價。而應該從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工作圈⏯、生活圈來看待🧚🏻♂️,這同時也可以看出篆刻藝術對於新中國高層領導的影響🦵🏻。他從一工作開始就與出版👏🏻、宣傳結緣,非常能靜得下來,寫寫、畫畫👨🏽🔧👧🏿、刻刻,才華橫溢,應該是符合他“趨靜”性格的👖✊🏽。
印章篆刻學是文藝的一個分支學科,與其他門類是相通的。從戲劇觀看🦣,姜椿芳在昆曲的傳統之中,尤其推崇京劇,並劃分出舞臺劇,為革命和時代服務。所以他的篆刻也是工穩一路,沒有寫意印式,他公務繁忙,還要潛心研究寫文章,自然沒有更多的業余時間從事純藝術的臨習、創作和鑒賞,但這幾方罕見而珍貴的印蛻,側面可以看出海派金石篆刻對他的影響,印章這種形式讓他著迷✢👮🏽♀️,他取法明晰易懂的小篆元朱文,方便大眾傳播,也符合大眾口味,而不取大寫意🍄。為何說這是他的業余愛好?因為他不僅給自己刻👫,還給妻子和孩子刻🍍,他孩子多,不可能只刻幾方吧🎅🏿?所以這些展品只是他的習作的一小部分。
姜椿芳,別名椒山,由於從事地下工作的需要,他的筆名竟然有林陵👨🏽、什之、厚非、江水、叔懋👨👧👧、侯飛筠、蠢仿、綠波🚘、常江🕺、少農、江鷗🤚🏽、賀青等20多個📨,有的筆名直到解放後還在使用🧑🏿🍳,如1957年的“林陵”簽名和“林陵”印蛻🤹🏿♀️。
姜椿芳在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同上的簽名(45歲)
印蛻1🙏👇🏽:林陵(朱文)
他的簽名灑脫流暢、連綿起伏,受字母文字的影響,圓轉的筆畫和筆法多🖖🏼,而方折的筆畫少,這可以看出他的包容境界和綿裏藏針,所以他能熬過漫長的近七年的監獄生活,並在文革後復出,大放光彩。
印蛻2👡:姜椿芳(白文)
印蛻3🧷:姜椿芳(朱文)
印蛻4:姜椿芳(朱文 橢圓)
這幾方名章,其篆法和刀法水平不低,姜先生家裏是有一些字畫收藏的,而且和趙樸初也有字畫往來,所以眼光不低,雖然看不出他跟哪位名家學過篆刻,或者系統臨摹過秦漢印📱,或者得到過饋贈。所以他自己鉆研並動手刻製的可能性更大,且朱白🦬、方圓、寬邊、細邊都有嘗試⛹️♀️,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即使這三方有可能出自專業篆刻家之手🧙🏿♂️,那也必定是姜先生認可和喜歡的(可以繼續考證)🏇🏼。
“姜”字如果獨自成行的時候➡️,重心稍偏高(印蛻2和3),下面有大片的留紅或留白👨🏻🔬,這和“陵”(印蛻1)一樣,都體現出“站立”之感👩🔬,字如其人,也吻合其挺拔的身材🩻,同時也回應了時代之問👩👩👧,體現出迫切想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願望🏢👴🏿。前四方的篆法和刀法都很不錯,尤其第2和第3方,頗具神采和風格🧑🏿⚖️。第4方以橢圓刻名章不多見,體現出不拘一格,“姜”字的線條非常挺拔🔪,“椿芳”的兩個草字頭也有變化,若“春”再靠上一點會更佳🦷。第5方試著以寬邊朱文的古璽印式(一般是配大篆或楚簡文字)配小篆創作,便於識別,這也非常精彩,作品雖然不多★,但是尊古而不泥古,敢於創新🤹🏿,氣魄非同一般👩🏻🌾。印蛻6應該和印蛻5正好互補,看得出姜先生在篆刻實踐中還是勇於接受不同印風的。
印蛻5:姜椿芳(寬邊朱文古璽) 印蛻60️⃣:姜椿芳(白文古璽)
印蛻7:姜椿芳(朱文 寬邊) 印蛻8:椿芳珍藏(朱文) 印蛻9:什之(白文 橢圓形)
第7方應該是早年的作品👃🧏🏻♀️,篆法和刀法都顯得稚嫩一些⏰,像“姜”的篆法值得商榷,“椿”字中下部的“日”沒有回旋余地。印蛻8也駕馭乏力🍳,草字頭太多🤸🏿👩🏽,很難處理。印蛻9的“什”的單人旁采用反文,理據不足🛀🧑🧑🧒🧒。這幾方應該是姜先生早年的習作。
印蛻10:張安英(朱文無邊) 印蛻11:家在逍遙津(白文隨形) 印蛻12 👩❤️👩:姜康聲(白文隨形)
張安英是姜先生的妻子🧔🏻♂️🐂,他們於1935年春結婚,半個世紀相濡以沫,張安英是基督教會牧師張海雲的妹妹,一直在上海🧜🏿♀️,結婚時來哈爾濱🥪⛹️♀️。印蛻10應該也是姜先生較早刻製的,用的是無邊朱文,像極了我們小時候自己琢磨篆刻時的作品🍔。雖然他們都有教會經歷,但姜先生依然采用最傳統最中國的藝術方式給妻子刻印,作為最樸素的信物🍙。中國篆刻具有極大的魅力🦸♂️,最能夠打動心靈。
印蛻11(出處待考)的“家”字下面的“豕”需要商榷,因為一般就是一橫🎧,很少有寫成“口”的。而且布局比較平↗️🧑🍼,字與字之間缺乏互動🧝🏻♀️,“津”字的刀法和其他字也不協調⛵️,如果用浙派刀法,三角形應該是朝上的。並且,專業的印學家很少用隨形印來刻印的,尤其是名章(如印蛻12🤛🏼,人名待考),姜先生多枚隨形印正體現了他和專業圈是保持著距離的👨🏿💼,所謂“辭達而已矣”“夠用即可”🥩,不苛求完美,在業余的篆刻中,他已經獲得休息和放松了。
還有兩方“抗生學畫”“尼那(妮娜)學畫”,這應該是為孩子們刻的書畫用印,蓋在他們的作品上,舐犢情深,傳遞出濃郁的父愛🍋,根據1952年的全家福照片,姜先生有六女三子🖤,兒子都是取名為“生”(戰生🔩、抗生🙅🏽、解生)💈,女兒都取名為“娜”(妮娜、齊娜🔒、望娜、林娜、婷娜、路娜)😤,他應該不會就只給兩個孩子刻了印吧?
姜家全家福
印蛻13🚥:抗生學畫(朱文寬邊) 印蛻14🧔🏼♀️:妮娜學畫(白文) 印蛻15:姜妮娜(朱文無邊)
印蛻13“抗生學畫”🏂🏼,“學”下面的“子”用了反文,以取得和“抗”字的提手旁相呼應🪭,可見他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印蛻15的無邊款設計也是頗具匠心,刻得渾樸大氣📼,並沒有因為是女兒就刻得纖細,可見他對子女寄予厚望。姜先生作為黨的高級領導,一定不會輕易開口請人治印,他們這代人自力更生,喜歡什麽就學什麽,作為業余愛好,也會盡量做得專業些。
PART 3
篆刻服務於時代
黃賓虹說過🧙🏼♂️:“藝術可以救國👦🏻。”因為“藝術代表了一種精神價值🐏。精神價值現在真是太缺乏了🥝,全世界都一樣!”(傅聰語)這在提倡“文化自信自強”的今天🧜🏽♂️👩🦽,我們要更多地挖掘傳統藝術以服務於這個時代🪄。
下面這方元朱文印蛻16“中國歌舞劇社”是重點🧑🎓,因為是篆刻創作結合工作實際🤘,刻得大氣磅礴,“中”字取旗幟飄動之本義,“中國”二字穩重大方,具正大氣象。“社”字增加兩條斜線,以取得和“中”字的呼應,也避免留白過大。“舞”字下面也分得較開,呈“八”字形✊🏽,以取得與“歌、劇”的平行支撐效果🚶🏻➡️🧏🏽♂️,方中寓圓,甚至寓三角,體現出使新劇種站立起來的迫切願望👨🦽➡️。
《演員自我修養》(署名叔懋譯)
印蛻16:中國歌舞劇社(朱文齋館印)
周星馳劇照
這方印章的時代背景是:
1938年,26歲的姜椿芳接任中共上海地下黨戲劇支部書記👩🏻🌾,廣泛組織群眾性的戲劇團體🙍🏻♀️,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當時各行各業和大中小學紛紛成立自己的劇團👩🏻🦼,竟達120多個,非常活躍,史稱“小劇場運動”,這也是統戰工作的組成部分,團結了一大批文化界進步人士和左翼文藝工作者。
在基礎理論方面,姜先生抓住了重點☀️,首先翻譯介紹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使中國演員對表演技巧和藝術素養等有了全新的認識。直到今天,《演員自我修養》依然是我國藝術院校學生和廣大演員的必讀書目👨🏼🍳,影響深遠。(很多人對這本書的印象來自周星馳的電影)
姜先生還在促進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歌劇、中國舞劇🫢、中國音樂理論方面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見,藝術理論和修為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通過印章篆刻藝術也可以管中窺豹地理解姜先生的觀點,同時像一面鏡子一樣🫦,跳出印章看印章,刀筆皆需隨時代🧑🚀🤱🏻,為時代“立心”。
1944年初,32歲的姜先生在上海組建了中國歌舞劇社。1945年由姜椿芳編劇,俄羅斯音樂家阿甫夏洛穆夫作曲並導演的《孟姜女》在上海公演,這是首部中國特色的音樂劇。姜椿芳將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舞劇相結合🏄🏼♂️,根據中國觀眾的習慣,創新劇種並首演成功,此舉得到宋慶齡的支持👩🏽🚀,親自到場主持,並為全體演職人員頒發紀念章。梅蘭芳、周信芳、夏衍、於伶、沈知白、傅雷、王元化等數十位名人在《大公報》上聯名寫推薦文章。
通過印章背後的故事挖掘,將篆刻融入時代、事業👬💃🏽、家庭、生活之語境,使我們能更好地讀懂前輩的篳路藍縷和艱苦樸素,也理解他們古為今用和敢於創新的時代風貌。同時,透過這些筆墨朱跡與刀痕,我們也能摩挲前輩的心路歷程,在心意相通中,不斷激發我們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