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文學領域研究範式👊🏻,促進跨年級🫄🏿👰🏿♀️、跨學段、跨領域學生間的學術交流𓀉🌽,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雲端研學共同體推出文學系列研討會,第一講邀請英語學院博士生周麗婭介紹一種文學關系的研究方法和文學史的描述方法——主題學研究,並分享她對於國內主題學研究的思考↘️🚜。
在本期講座中🙎🏽♂️,周麗婭首先為聽眾介紹了國外主題學研究緣起🧜🏽♂️,主題(Themes)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中心意旨;主題學(Thematology)則是包含文體、風格、意象等多個範疇的跨國別🦿、跨地區🧑🏻🦽、跨民族、跨時代的文學研究理論,以把握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的動態發展進程🫴🏻。西方主題學研究起始於民俗學👊,一開始就具有跨文化和影響研究等比較文學的性質,後經歷了質疑和正名,直到20世紀90年代〽️,哈利·列文首次用由英文“theme”深化而來的“Thematology”一詞替代了德語的Stoffgeschichte,從字面上統一了“主題學”的概念🖕。
周麗婭將國內主題學研究概括為三個階段。二十年代的早期實踐首先出現在民俗學研究領域,以顧頡剛、魯迅、鄭振鐸等一批學識及視野卓著的學者對於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發掘整理的自覺實踐為先導🧑🏻;八十年代經歷了西方主題學理論復歸👷🏽♀️、引進、拓展💅🏻,一批比較文學的學者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發😶,由此打開了主題學研究在國內的發展;新世紀主題學的研究個案逐漸增多🛢,研究範疇逐漸拓寬🦵🏼🫃🏼,理論不斷完善😤,主題學的思想方法也已成為國內文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部分🫷💁🏽,周麗婭針對國內主題學研究的發展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三十余年來國內主題學研究在理論、領域、母題、文化轉向和跨學科研究中均有拓展,但也存在成果相對集中、陷入類似早期西方主題學研究的巢臼、片面側重中國古代文學的母題挖掘等問題,沒有體現出主題學視角的優勢和獨特性🏕。
經過了上述回顧,周麗婭引用多位比較文學學者的闡述,試圖重新思考主題學研究的內涵與價值🐰。
周麗婭博士的講座引起了聽眾的廣泛興趣,在提問環節,線上和線下的觀眾踴躍提問👨👨👦👦,周麗婭博士均耐心地予以解答,大家紛紛表示會繼續關註後續的PUP系列研討會的活動👧🏽。
相信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能夠對主題學研究已形成初步的認識,並從周博士分享的內容中獲得不少啟發🏩。PUP文學系列講座活動仍在繼續🥼🍳,9月29日中午11:50,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多功能廳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