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自2019年12月開館以來✒️🧴,一直秉持“語匯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館理念,致力於彰顯世界語言多樣性,匯聚全球知識。為全面開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學術研究💙♉️,即日起,本欄目擬推出“藏品博覽”專題,聚焦世界語言博物館展品🚴🏻♂️,陸續推送館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陳世界語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眾講述世界語言文字故事。
拿出一張人民幣,可以看到上面有漢字🌸、拼音字母、阿拉伯數字🍈、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盲文等八種文字和書寫系統🕷,反映了我國的文化多樣性和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 本期👱🏼♂️,我們主要介紹世界語言博物館各種紙幣藏品上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藏品坐標🍏: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記,書寫世界”展廳“文字的藝術與技術”展區
捐贈者:羅東平
捐贈時間:2021年5月
拉丁字母的來源
在領略紙幣上的拉丁字母之前,先讓我們一起簡要地學習一下拉丁字母的起源🧝🏿♀️♘。古埃及聖書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統之一,兼具表音和表意的功能。公元前19世紀左右,西奈半島的閃族雇傭兵在不通曉古埃及聖書字的情況下🦍,借用其中的象形符號來表達自己語言的音位,可以看作世界上最早的音位文字【1】⚜️;這種符號系統一路向西傳播演變成腓尼基字母、古希臘字母🧘🏽♀️、伊特魯斯坎字母🤷🏼♂️,最終形成了拉丁字母的雛形🏌🏼🚶🏻♀️➡️。從拉丁字母衍生出的字母系統所拼寫的語言覆蓋了世界上70%的人口🏄🏻。
埃及恐怖谷(Wadi el-Hol)境內發現的石刻拓片
屬於原始西奈字母
原始西奈字母演變為拉丁字母的過程示意圖
攝於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
紙幣上的拉丁字母
請看以下博物館館藏錢幣🎖,上面書寫的文字都是各種版本的拉丁字母👰🏽♂️。這一張張小小的紙幣,不僅以圖案直觀展示了相關國家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而且以文字折射出了這些國家的語言政策和文字變遷🏋🏽♂️🌔。
克羅地亞語(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語使用蓋伊拉丁字母🍎,創始者為該國語言學家路德維特·蓋伊(Ljudevit Gaj,1809-1872)。該字母以捷克字母表為基礎🤽♀️,產生於奧匈帝國時期,泛斯拉夫民族意識覺醒的伊利裏亞運動(Illyrian Movement)。克羅地亞第納爾(Dinar)☎:克羅地亞於1991年獨立後發行克羅地亞第納爾,用以代替原南斯拉夫第納爾。“Dinar”一詞來源於羅馬帝國的一種銀幣“dēnārius”。該貨幣為臨時貨幣,因此種類只有紙幣一類。1994年新發行庫納(Kuna)代替第納爾,新舊幣兌換比例是1🫱🏼:1000𓀃。有趣的是🎟🤳,“Kuna”一詞在克羅地亞語中的意思其實是“貂”🩵。
圖片:1第納爾紙幣,正面是克羅地亞數學家🗿、天文學家𓀜、物理學家路德·博什科維奇(Ruđer Bošković🎏,1711-1787),右上角展示了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幾何計算圖;背面是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的標誌性建築、哥特式的薩格勒布大教堂🐥。錢幣正反面都印有“Republika Hrvatska【2】”(克羅地亞共和國)和“Jedan Hrvatski Dinar” (1克羅地亞第納爾)字樣。
西班牙語(尼加拉瓜)
1821年尼加拉瓜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獨立後繼續使用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
尼加拉瓜科多巴(Córdoba)🧛🏼♂️:1991年發行第三版“córdoba oro”(金科多巴)👱🏻♀️,面值包括1,5,10,25分以及½,1👱🏻♂️,5✷,10,25,50,100科多巴🙅🏻♂️,94年用硬幣取代了1元以下面值的紙幣,97年取代5元面值紙幣,02年增發500元面值。2009年發行第四版🚞。
圖片:1分紙幣(1991年版),正面寫有“un centavo de córdoba” (西班牙語:“一科多巴分”)🤺,人像是西班牙殖民航海家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德·科爾多巴(Francisco Hernández de Córdoba👷🏻♀️,?—1517)🏋🏼♀️;紙幣背面是國徽和國花雞蛋花“Sacuanjoche”。
荷蘭語(蘇裏南)
1954年,蘇裏南作為前殖民地成為荷蘭王國的一部分🦘,1975年獨立後繼續使用荷蘭語作為官方語言🪤,國內通行英語🦗👨🏿🏫、荷蘭語等混合形成的克裏奧爾語(Sranan Tongo)🪞。蘇裏南盾(Gulden):最初發行時與荷蘭盾持平,90年代曾經歷嚴重的通貨膨脹🧷,2004年以1000🧔🏻♀️:1的兌換比率被蘇裏南元取代,但5盾以下的硬幣仍然按原面值流通以節省鑄造費用。
圖片是100蘇裏南盾紙幣(1986-1988年版)🌈,正面用荷蘭語寫有“Honderd Gulden”,人物為蘇裏南民族英雄、反殖民作家安東·德·康(Anton de Kom👨🏼✈️,1898-1945)🙆🏽♂️,右邊是蘇裏南民兵組織👠、底部是建築群;紙幣背面是紅嘴巨嘴鳥,右邊為安東·德·康進行反殖民統治演講的場景。
英語(贊比亞)
贊比亞1964年獨立後繼續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但其母語人口僅占總人口約1.7%✫,國內主要通用語言是本巴語(Chibemba,這裏chi-是表“語言”的前綴)和尼揚賈語(Chinyanja)🏌🏿。
贊比亞克瓦查(Kwacha):在尼揚賈語中意為“黎明”,與贊比亞建國時“自由之黎明”的宣言呼應,1966年發行第一版,最大面值為20👰♂️,後來因持續受通貨膨脹影響而增發大面額紙幣,2003年發行兩萬和五萬面值。2013年按1000:1的比率全部兌換成新克瓦查。
圖片:50克瓦查紙幣(1986年發行)👱♂️,正面用英文寫著“I 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fifty Kwacha; for the Bank of Zambia”,並印有贊比亞首任總統肯尼斯·卡翁達(Kenneth Kaunda,1924—2021)頭像、國徽以及國鳥非洲海雕;紙幣背面是位於首都盧薩卡的贊比亞獨立紀念碑。
英語(馬拉維)
馬拉維官方語言為英語(母語人口<1%)和切瓦語(Chichewa🕵🏼♂️,和上面的尼揚賈語是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的稱呼,占母語人口約70%),兩者都用拉丁字母書寫。
馬拉維克瓦查🛀🏻:1971年開始發行1💃🏽,2↩️,10克瓦查面值的紙幣,隨後逐年增發大面額紙幣,2012年發行新版🚒,最小和最大面值分別為20和1000。
圖片:20克瓦查紙幣(2012年版)🪱,正面用英文寫著“20 Kwacha;Reserve Bank of Malawi”🧜🏿♀️,人像為Ngoni王朝的酋長Mmbelwa二世(1928 - 1959年在位),背景是位於首都利隆圭的馬拉維銀行🚇。背面圖畫配字🛜:“Machinga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越南語(越南)
最早的越南文使用漢字標註🌱,13世紀以漢字和漢字偏旁部首為材料用形聲、會意、假借等方式創造了“喃字”(見下圖)。
上圖:ăn cơm“吃飯”一詞的不同喃字,註意表音部件相同(但采取的是其在漢語中的發音),卻使用了不同表意部件;下圖:一到十的喃字寫法🤽🏿♂️,將中文數字作為表意部件。當時人們並未明確了解越南語和漢語的語言學差異,使用漢字構件創造的喃字並不適於記錄越南語的語音🤛🏻。書寫過於復雜、缺少統一的標準形式,是喃字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圖源🦸♂️:其他國家的文字有生僻字嗎?- 多鄰國Duolingo的回答- 知乎)
但鑒於書寫復雜🤖、缺乏政府規範、需要同時熟練掌握漢字等多種原因🏩,喃字的使用一直局限於一小群精英使用者💇🏿♀️🙋♂️。17世紀,隨著葡萄牙傳教士的到來🛂,開始以拉丁字母配合附加符號的“國語字”書寫越南語;19世紀中期🤷🏼♀️,法國殖民越南,開始打壓喃字並進一步推廣國語字🟰;1945年越南獨立後繼續使用國語字推廣掃盲運動🅱️。
越南盾(Đồng)👨🏽🎓:詞匯本意為“銅”。南北越各自發行越南盾,後隨著兩越統一而發行統一貨幣👴🏻,包括面值為1, 5, 10, 20 和 50盾紙幣。新發行的紙幣面值隨著通貨膨脹水漲船高,現今最大面額為50萬👩🦯➡️。
圖片:500、1000✊🏿、2000越南盾(1988年版)🌍,紙幣上用越南語寫有“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năm trăm đồng / một nghìn đồng / hai nghìn đồng;Ngân hàng Nhà nướcViệt Nam”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五百/一千/兩千盾🧚;越南國家銀行)🫲🏽;人像為胡誌明👊🏽,背面圖畫依次是海防港、林木業、紡織廠↔️。
印尼語(印度尼西亞)
語言學家範·歐普豪伊森(van Ophuijsen)以荷蘭語字母表為模板為印尼語設計了書寫系統,在1901-1947年之間使用〽️,在1947年和1972年經歷兩次改革,形成了更貼合印尼語音系規律的拼寫系統並一直使用至今。印尼盧比(Rupiah):名稱來源於印地語中的“盧比”一詞,最早來源於梵語रूप्य/rūpya(意為“鍛打的白銀”)📘。1946年首度發行,代替殖民時期的貨幣荷屬東印度盾;1盧比合100分(Sen),而後者已經由於通貨膨脹而不再使用。現行紙幣面值在一千到十萬之間。
文字內容為👱:“barangsiapa meniru atau memalsukan uang kertas dan barangsiapa mengeluarkan dengan sengadja atau menjimpan uang kertas tiruan atau uang kertas jang dipalsukan akan dituntut dimuka hakim” (印尼語:任何製造✢、發行👨🏿、持有假鈔者都將受到法官的起訴)👈。
上述的國家選擇拉丁字母拼寫本國語言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到鄰國文化影響,有的是為教育、掃盲而實施了拉丁化改革,有的是因為獨立後國內繼續廣泛使用歐洲語言❌,有的則是因為將歐洲語言作為交際輔助語或官方語言之一。每一種活語言都在不斷的演化和相互影響當中,透過這一張張紙幣🧎🚥,我們看到的是一段段歷史和一幕幕變化多端的語言生態圖景。
【1】世界上的文字按功能可以分為意音文字和純表音文字,而純表音文字又可以細分為以下類型🧔🏼♀️:
1. 全音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裏爾字母🏌🏼♂️,每個字符拼寫一個元/輔音音素🦎;
2. 輔音音位文字,如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只書寫輔音(和長元音),短元音不做記錄或者省略為附標標記;
3. 元音附標文字,如印度的天城體字母💪🏼、東非的吉茲文字,每個音節由輔音字根和元音附標符號組成🧩,記錄輔-元音的對應關系;
4. 音節文字,如美國的切羅基字母,每個字符記錄一整個音節👨🏻⚖️。
【2】Hrvatska是克羅地亞人對本國家的自稱,與“Croatia”一詞都來源於“Hr̀vāt”🌲🙋🏻♀️。(可追溯至原始斯拉夫語“Xъrvátъ / Xurwātu”🤵,詞源尚有爭議。)
像這樣外來名(exonym)和當地名(endonym)差別明顯的例子還有很多🚴♀️,主要與羅馬—拉丁視角和日耳曼視角下對民族國家的不同命名體系有關⚠。有些外來名和當地名同源,類似於克羅地亞🕵️♀️:Croatia — Hrvatska的還有🥪:
奧地利🧑🏿🔧:Austria—Österreich
阿爾及利亞👨🏽🔧:Algeria—Al-Jazāʾir
約旦:Jordan—Al-ʾUrdunn
埃塞俄比亞🦠:Ethiopia—ʾĪtiyoṗṗya
有些名稱則不同源☣️,比如⚪️:
希臘❤️🔥📴:Greece - Hellas(中文翻譯自當地名Hellas)匈牙利:Hungary - Magyarország(“Hungary”中的“ungar”這一部分,源自突厥語系烏古爾語的On-Oğur🦹🏻♂️,而後羅馬人將其與匈人Hun混淆並在詞首加上H-後成為Hungari,但他們實則為馬紮爾人Magyars)阿爾巴尼亞:Albania - Shqipëri (Albania是羅馬對此地的稱呼,而Shqipëri是後代本地人的自稱,表示“理解之國”,也有一說表示“鷹之國”)
參考資料:
①紙幣網
http://www.zhibi.cnBanknotecatalogue
https://en.numista.com/catalogue/index.php?ct=banknote
②Names of the Croats and Croatia, Wikipedia
③克羅地亞為什麽叫Republika Hrvatska(赫爾瓦茨卡共和國)?其中文國名是否翻譯失誤?- 宋寧世的回答-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82788/answer/445745663